上学期末,我校入选“省市共建”高校行列,在省领导的见证下,与教育厅、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三个学科专业群的协议。省市共建的征程由此开启。这样的征程,要求我们以更高端的站位、更接地的招数来谋划学校的发展大计。
更高端的站位,就是要借省市共建的契机,聚集一批一流人才,打造一批一流团队,构筑一批一流平台,建设一批一流学科,从而形成争创一流的氛围,带动学校获得整体提升。这是一所大学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实现错位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该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与大学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统筹规划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科结构”的原则指引下,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学科建设工作,不断夯实了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学科基础。只是,与省市共建高水平学科的标准相比,我们的学科状况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直接体现学科建设成果的科研领域中,缺少领军人物,缺乏重大项目,缺失拳头产品,缺位高峰对话,这需要我校今后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水平,激发学科活力,迎来学科建设的大发展。此次省市共建模式的启动,为我校汇聚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一批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甚至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专业提供了良机,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针对省市共建协议确定下来的三大学科专业群展开高起点、高质量的学科建设工作。
更接地的招数,就是要借省市共建的契机,促进学校与政府、与企业、与行业的联系,使学校深度融入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制造业迈向转型升级的进程,从而形成校地融合、校企合作的格局,引领学校转型发展。这是一所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诉求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胜之道。应该说,近年来,我校对于服务地方与大学发展之间的深层联系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逐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计划,在培育为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重要支撑的学科专业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只是,与省市共建高水平学科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学科形态还显得相对单薄,尚未形成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政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学校以专业咨询、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等方式为地方输出的人才、知识的因素还不足够,未能充分凸显学校支撑地方主导产业的角色地位。此次省市共建模式的开启,为我们改善这种局面,强化校地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我们一定要珍惜机会,因势利导,推进学校不断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潮。
透过省市共建协议,我们看到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于振兴日博娱乐的托付,看到了学校对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同时更感受到了这份托付、这种决心交织在一起,赋予我校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巨大动力。受此推动,新学期伊始,以专家论证为前提、旨在为实施省市共建协议精神夯实基础的学科专业调整工作全面展开。而在这个过程中,与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三个学科专业群相对应的二级学院,更是在学校的周密部署下,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的细节问题进行着细致深入的探讨。在省市共建高水平学科这个大框架里,整个学校如同开足马力的机器一样高速运转起来。
当前,适逢我校响应肇庆市委的号召,全面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实干兴肇”教育实践活动。把学校发展与地方建设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省市共建工作,自然而然成为此次教育实践活动的结合点、着力点。这就需要我们,以“解放思想”应有的魄力,以“实干兴肇”应有的劲头,同心协力,真抓实干,一起写好“省市共建”这篇大文章。